茶馬古道
|
 | 李時珍 本草綱目 中醫典藉關於茶葉功效的記載 |
1.《本草綱目》時珍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
(2010-03-14) |
 | 茶馬古道上僅存的古集市 |
“茶馬古道——跨越時空的穿越”采訪團日前去到了被譽為“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劍川縣沙溪鎮寺登街。走入寺登街,就仿佛走進了那段茶馬古道上馬幫..
(2012-02-10) |
 | 普洱市茶山分布 |
普洱茶方興未艾,為此更名的普洱市(原思茅市)正是應運而生。普洱市是雲南麵積最大的市,普洱全市有野生古茶群落麵積117.8萬畝,栽培型古茶麵積18.2萬畝,其..
(2011-07-22) |
 | 普洱古茶山地理索引 |
“普(洱)茶”—名的最早記述,來自於明萬曆年間謝肇浙《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這也是對普洱團茶的最早記述。到清朝中期,已經有“普..
(2011-07-22) |
 | 臨滄:南茶馬古道發祥地之一 |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呂天璐提到臨滄,懂茶之人馬上會說,那是有名的老茶鄉。明清時期,這裏曾一度因為生產質量上佳的普洱茶而名揚天下。“臨滄是..
(2011-07-22) |
 | 茶馬古道上的雲南馬幫|雲南茶馬古道 |
翻開地圖,無人不被亞洲大陸中部的奇異地貌所吸引。這裏,高山叢峙,大江匯集,呈南北縱向,這就是橫斷山脈。山脈西側,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邊則連接地形..
(2011-07-16) |
 | 曆史深處的茶馬古道 |
千百年來,在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和金沙江的幽深峽穀之間,在川、滇、藏三省交匯的“大三角”的原野叢林之中,盤曲延伸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條古道從四川的雅..
(2011-07-16) |
 | 神秘的茶馬古道 |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穀,滇、藏、川的叢林草莽中,綿延盤旋著一條滇、川經西藏通往南亞西亞的神秘古道。古道上溜索連接著湍急的河流,馬蹄印嵌在高山陡岩的石..
(2011-07-16) |
 | 茶馬古道的千年曆史變遷|中國茶文化 |
亮炯·朗薩著《恢宏千年茶馬古道》,是一部圖文並茂的通俗讀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這本書既翔實的記述了“茶馬古道”的曆史淵源和作用,又介紹了康..
(2011-07-16) |
 | 金銀湖水域或曾為中歐萬裏古茶道組成部分 |
據一退休幹部稱:湖底沉睡古石橋,見證晉商輝煌商貿史
時間穿梭到數百年前
九省通衢的漢口,商賈雲集。山西常家莊園的一幅中俄茶葉商貿地圖顯示:“走西口..
(2011-07-08) |
 | 自賒旗店起,萬裏茶道轉行旱路 |
引子
山西祁縣渠家大院裏,有一無名無姓無落款的手抄本,學者們細看後大為吃驚,它所抄的是著名的《行商遺要》(原本已散失)。
《行商遺要》記載的是晉商..
(2011-07-08) |
 | “茶道之源”九裏溝 |
九裏溝景區以奇異山水風光為主體,點綴著古老的道教文化。境內奇峰飛瀑、鹿猴爭鳴、雲繞巒海、風動林濤,能讓人領略到回歸自然的妙趣。
古時,濟源雅稱“玉..
(2011-07-08) |
 | 茶道與《易經》 |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書。台灣大學者南懷瑾稱《周易》是“哲學中的哲學,學問中的學問”。它是儒家“五經”之首,是道家的根本,亦是佛教傳入中國後..
(2010-03-21) |
 | 淺談林清玄的“茶道” |
林清玄是台灣人。有人說,他的作品意境“清明”,聲音“玄妙”。讀他的文字,我仿佛捧著一杯清茶,時時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暗香,看完之後會有澄淨與善良的感..
(2010-03-21) |
 | 古人焙茶法《茶箋》 |
茶初擅時,須揀去枝梗老葉,惟取嫩葉。由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鬆蘿法也。
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黃色.香味俱減,予所親試。扇者色翠,不..
(2010-03-17) |
 | 茶書《煎茶水記》對泡茶之水的論述 |
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與同年生期於薦福寺。餘與李德垂先至,憩西廂玄鑒室,會適有楚僧至,置囊有數編書。餘偶抽一通覽焉,文細密,皆雜記。卷末又一題雲《..
(2010-03-17) |
 | 茶書《北苑別錄》中描述的采茶之法 |
采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侵晨則露未晞,茶芽肥潤。見日則為陽氣所薄,使芽之膏腴內耗,至受水而不鮮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撾鼓,集群夫於鳳凰山(山有打..
(2010-03-17) |
 | 《茶解》中采茶炒茶的論述 |
采
雨中采摘,則茶不香。須晴晝采,當時焙。遲則色味香俱減矣。故穀雨前後,最怕陰雨,陰雨寧不采。久雨初霽,亦須隔一兩日方可,不然,必不香美。采必期於..
(2010-03-17) |
 | 茶葉書籍《茶解》介紹 |
序
家孝廉兄有茶圃,在桃花源西岩,幽奇別一天地,琪花珍羽莫能辨識其名。所盧茶,實用蒸法如*茶,弗知有炒焙揉授之法。予理鄣日,始遊鬆蘿山,親見方長老製..
(2010-03-17) |
![]() | 談曹琥的茶書《請革芽茶疏》 |
《請革芽茶疏》寫作到現在已有四百七十周年了。這是安徽茶葉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事。這篇文章對封建王朝的貢茶製度進行了鞭撻和暴露。讀後令人觸目驚心,憤慨..
(2010-02-28) |
 | 詠武夷茶的第一名篇--範仲淹的《鬥茶歌》 |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家、文學家。他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膾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園地裏占有一席之地,這首鬥茶歌說的..
(2010-02-28) |
 | 茶曲作品欣賞 |
散曲是一種文學體裁,在元朝極為興盛風行,因此,元代又有茶事散曲的出現,為茶文學領域,增添了新的形式。
李德載的《陽春曲·贈茶肆》小令十首,便是茶..
(2010-02-26) |
 | 唐代的茶書作品介紹 |
唐代的茶書作品有:1、《水品》作者:陸羽
2、《顧渚山記》作者:陸羽
3、《茶述》作者:斐汶
4、《煎茶水記》作者:張又新
5、《采茶錄》作者:..
(2010-02-26) |
 | 蘇軾的茶詩茶詞欣賞 |
詞萌於唐,而大興於宋。宋代文學,詞領風騷。宋代茶文學在茶詩、茶文之外,又有了茶詞這樣一個新品種。宋以後,元明清及現代,茶詞創作不斷,但佳作不多。
..
(2010-02-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