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繁昌窯青白瓷|瓷器鑒賞(一)
青白瓷是對天然瓷土材料人為控製含鐵量後生產出的一個新品種。正是由於有了它,明清兩代才會演繹出斑斕絢麗的彩繪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繁昌青白瓷就是這樣一朵奇葩。1995年,全國古
陶瓷學術年會在繁昌召開。一百多位知名學者雲集繁昌,實地考察,給予當地出土青白瓷以極高的評價,並將其命名為“繁昌窯”。江蘇省古
陶瓷研究會曾組織會員兩次到繁昌窯考察,豐富的窯址青白瓷殘片和文物管理所精美的完整器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繁昌窯遺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縣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帶,現已發現窯址多處,主要有柯家衝窯、洛衝窯、姚衝窯、半邊街窯等,麵積約1平方公裏,遺留有龍窯30餘座。其中,以位於繁昌縣南郊的柯家衝窯址麵積最大。雖然燒造的是民間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青,釉麵光潔瑩潤,達到了較高水平。經專家初步認定,繁昌窯始燒於五代,興盛於宋代早、中期,衰退於宋末元初,是長江下遊專燒青白瓷的重要窯址,對研究我國青白瓷的早期發展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0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和繁昌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曆時兩個多月的科學發掘。在五百多平方米的麵積中,就清理出北宋龍窯窯址一座,作坊遺址一處,還出土大批瓷器標本及窯具,其中較完整或可複原的器物數百件。從發掘出的器物看,繁昌窯的性質是民窯,以燒造民間生活實用瓷與冥器為主,品種有碗、盞、杯、碟、盆、盤、盂、瓶、罐、盒、爐、壺、奩、俑、玩具、穀倉等。造型工整,製作精細,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窯產品的工藝特點是:胎質相對來說普遍較厚,大都為矮圈足,足圈外直內撇,穩實而厚重,以素瓷為主,少量的瓷器有簡單的刻花、印花,樸素無華。
安徽繁昌窯青白瓷